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我从小就想当画家,但我父亲逼我学做生意,因为他说搞艺术赚不到钱。
任何人在想要实现梦想的时候,首先希望的是获得家人的极力支持,并不需要家人喋喋不休的建议和阻挠。然而在父亲的打压和批判,他只能乖乖听话。
但是,听话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很多父母如同他的父亲一样,对即将敢于的领域丝毫不懂却偏偏要插一手。所以,这种听话,根本是对人生极大的不负责。
因为,任由父母操控的人生,最大的BUG就是他替你选了,但是却不能替你承担后果。他的父亲为他安排了工作,但是每天面对工作暗自神伤的不是父亲,而是他自己。
所以,在很多无伤大雅的事情上,可以顺从父母的意思,但是,对于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关系到人生幸福的工作事业,必须问问自己的心是否真的足够热爱?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2世人将这本书奉为经典,我不置可否。可能是因为太久不读外国小说了,思维逻辑有些跟不上作者,甚至在某些方面想反驳作者。首先是文体,因为我对这本书除了知道它是名著外,其他方面一无所知,所以开始看的时候以为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后来发现是和现实有联系,但不是作者,而是以高更为原型的。我对高更也不了解,所以单纯地评价斯特里克兰德先生,他是一个毫无人性、任性妄为、孤独的dreamer。为了儿时的梦想——画画,他抛弃妻子;斯特洛伊夫先生对他有救命之恩,他却欺朋友妻,而且他只把朋友妻当成模特,厌烦了就弃如敝履,朋友妻以自杀结尾,他毫无愧疚之情,他非常看不起女人,认为女人满脑子都是情情爱爱,是男人的附庸,贱得很,鄙视他。作者视角的主人公也绝非善类,他把一切都当作笑谈,以上帝视角冷眼旁观,他的冷漠和斯特里克兰德如出一辙。这本书夹叙夹议,嬉笑怒骂,其中不乏人生哲理。
只有诗人或者圣贤才会相信,在沥青路面上浇水,百合花会长出来回报他的辛勤付出。
人们把面具佩戴得天衣无缝,连他们自己都以为成了和面具一样的人了。
人类骨子里具备编织神话的才能。这种才能让人们贪婪地在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的生涯中捕捉各种让人惊讶或者令人迷惑的事件,杜撰出传奇,随后发疯般地深信不疑。这是浪漫对平淡无奇生活的一种抗议
我从写作中汲取的教训是,作者得到的回报应该在创作的乐趣中和思想负担的释放中;对其他东西都不必介意,无论表扬还是苛评、失败还是成功,都应该在所不计。
格言还不是愚钝的人用来模仿智者的呆板器具
“为什么可人的女人要嫁给枯燥的男人呢?” “因为脑子好使的男人都不娶可人的女人啊。”
有些人是社会机制的一部分,因此他们才能存在于社会之中,也只能靠社会活着。他们像身体里基本的细胞,而且,只要他们保持健康,就会在那个巨大的整体里被吞没
女人有种无法摆脱的毛病,就是一心想和愿意倾听她的人絮叨自己的私事
我告诉你我得画画。我管不住自己。一个人掉进水里,游泳游得好或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不得不挣扎出来,否则就会被淹死。”
为什么你会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能像石头一样扔在沙滩上,让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便捡起来?美是奇妙的东西,奇怪的东西,画家经过折磨灵魂才能从这混沌的乱世找出来。画家把美创造出来,可美不是所有人都能辨认出来的。你要想认出美来,就必须重复画家的那种冒险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3“有些人就是生错了地方。造化弄人,他们被抛到某处,却惦念着一个隐约朦胧的故乡。出生地则是异乡,从小熟悉的绿荫小巷、曾经玩耍的拥挤闹市,都只是沿途风景。他们在亲友中也许一辈子都落落寡合,对自己唯一熟悉的环境淡然疏离。也许正是这种陌生感促使他跑遍千山万水寻觅自己永恒的归宿。也许有某种根深蒂固的返祖欲,促使迷途者返回祖先在鸿蒙初辟时离开的故土。有时一个人偶然来到某地,会有莫名其妙的归属感。这就是他寻找的家园,他将融入自己从未见过的环境,与从未谋面的人相伴,似乎生来就和这一切相熟,在这里他终得安歇。”
“他是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圣地,那心魔对他毫不留情。有些人渴望真理,为追求真理,他们宁愿粉碎自己人生的基石。”
毛姆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人物、对环境的描写相当出彩,很多段落甚至可以当作散文来读。据说主人公是以高更为原型,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形象,主人公特立独行为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而不顾一切的勇气,对恶劣环境的超强耐力和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世俗的蔑视和傲然,都极其令人震撼!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4要不是这么多人觉得好,我想我看了第一章就放弃阅读了。
越到后面越引人入胜。虽说四十不惑,但在四十岁时放弃已有的一切,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不活在别人的眼睛里,嘴巴里,他是真勇敢,对画画,他是真的热爱。他无论多穷困潦倒,永远有买画布颜料的钱,我想到了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一富。找各种理由放弃的人,只是不够热爱,没那么想要罢了。我喜欢大溪地,喜欢它的美,更喜欢它的包容。我也喜欢德克。甚至不介意他是另一个我。我不介意他的悲剧人生。我希望这个世界上有好多好多的德克这样的热心肠,独具慧眼,温暖包容,我和他一样没有才华,却有爱才之心。不管有没有才华吧,希望这世上没有孤独的人。还有三个女人,百味杂陈,一个蠢,两个傻。其实斯朱兰太太,又精又蠢,她知道情敌不是个女人,她没有胜算,就死心了,转身努力生活,还是挺聪明的。布蓝琪呢,飞蛾扑火,傻的可恨。
最后一个傻得可爱,如果谁跟我说,我可能会揍你,再喜欢,我也不会和他在一起啊,傻。但是我觉得斯朱兰从没打过她,那应该是一段很幸福的时光。她和布兰琪一样深爱,不一样的是她只守候,却不纠缠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5每个人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不同,所以才有了五彩缤纷的美景和故事;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都被现实的欲望绑架,无法活出真实的自己,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后会让自己驻足反思,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曾经的梦想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性的弱点是什么?
《月亮与六便士》代表了两个不同世界,梦想是天上的月亮,现实是地上的六便士,不同的追求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无论为了生活而追求现实的理想,还是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现实的生活,人生百态,都是一次生命的旅程,每一种生命体验都需要被尊重,你不懂别人的灵魂,就不要对别人的选择评头论足。
通过对比,毛姆把理想与现实,纯真与伪善,真挚与虚荣,用最原始的方式把人性的弱点:虚伪、贪婪和懦弱赤祼祼地展现,用无情冷酷的纯真撕掉热情似火的伪善面具,让真善灵魂回归原始,回归自然!
生命是一场旅行,愿我们都 ……此处隐藏3895个字……穷以及病痛,并不是常人所能忍受和坚持的。而斯特里克兰德真的不是一般人,这个一般人是针对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而言的。他一直坚持着画画,最后和土著姑娘结了婚,在一座小岛上进行自己的创作。死前他是平和而安详的,虽然那眼前的画作被大火烧毁,但死后他遗留的作品争相被人收藏和买卖。无论如何,他的一生于他自己,算是值得的吧。无所谓画作在他去世后的价值不菲,无所谓那些无关之人的细言碎语。
比起一成不变的日子,我更希望生活中时时涌动着强烈的变迁和巨大的刺激。我非常乐于攀爬陡峭的山崖,奔赴潜藏暗礁的海滩。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3《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
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绘画里的故事。
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他只遵从内心对艺术的向往。这部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
思特里克兰德胆敢成为别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疯子,很多人说他是痴人做梦,甚至不负责任,而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的热情和追求的理想,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只是胆怯的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本书作者毛姆虽然目睹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瘸苦,在创作时仍坚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超然的做法。毛姆将人性的复杂性描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社会的关心,强调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将善与恶、美与丑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写。有人认为毛姆的小说已超越了对善、恶、美、丑的鉴别,但其作品往往只是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进行具体、翔实的描写,尤其是对人性恶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揭露与讥讽,却没有意识到罪恶的根源,没有对摧残、压迫人的社会进行淋漓尽致的批判。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4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以稳定著称的公务员慢慢成为了中国年轻人眼中的贬义词,每每有年轻有为的创业者接受采访时,就经常会听到“不想在机关单位里一眼就看到人生尽头”云云。甚至有集大成者还煲了一锅叫《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的鸡汤,仿佛“稳定”就是理想的天敌,怂恿着年轻人咬牙切齿地将呻吟着“我已经是个废人了”的葛大爷挫骨扬灰。
作为无辜躺枪的体制中人,我对这种“追求稳定就等于胸无大志”之类的言论是很不服的,每每看到一些“成功人士”明里暗里地灌输“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观点时,我就想驳斥一句:又不是所有人都有想法、有能力去闯荡江湖,绝大部分人都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度过平凡的一生,难道追求朝九晚五的安稳人生就是可耻的吗?
虽说平凡与稳定并非罪过,但人们的内心总会渴望扬帆远航的精彩人生。月亮与六便士就如一记清脆的耳光,扇醒了无数平庸沉闷的生活,更让人对于生活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体悟。
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毛姆以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摒弃稳定、追求理想的艺术家形象。主角斯特里克兰德时值中年,突然抛弃了证券经纪人的体面工作与美满的家庭生活,毅然拿起画笔在穷困潦倒中献身于艺术,辗转再三最后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中黯然病逝,遗留的画作则成为了价值连城的瑰宝。
在大部分人眼里,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者,他为人尖酸刻薄、毫无人情义理,从一开始抛家弃子,到勾引救命恩人的妻子却始乱终弃,最后在荒岛上和土著结伴了却余生,斯特里克兰德的后半生就是一段任性地神游于世俗之外的生活,虽遭无数人的厌恶与唾弃,但用他自己的话说,却是“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康德将“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准则”定义为宇宙的两大法则,但在这类特立独行的“狂人”眼中,人类社会的种种伦理与约束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六便士,唯有内心的热情与理想才是值得穷尽生命去追寻的月亮。与其说他是个罔顾伦理道德的自私自利者,不如说是一个已经超脱于人类社会的原则与羁绊、只将自然与艺术为人生唯一归宿的“通灵者”——“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经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
对于这种神经质风格的典型艺术家,人们在世代传颂其艺术杰作的同时,对于他们的人生投去的总是不解的目光,这种从根本上摧毁稳定生活的极端做法并不会受到太多认可与共鸣。因为在绝大部分人的意识中,人的一生要么是平庸而安稳,要么是升职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成为人生赢家,评价生活的标准往往是成功的、失败的或者平淡的,而不是“有意义的”或者“没有意义的”。
斯特里克兰德的前半生和大部分人一样过的四平八稳、波澜不惊,但它的后半生用世俗的角度来看,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人的理解范畴而显得荒诞不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就是失败的。在他的眼中,自己的生命不需要和普世道德有什么交集,更不用去在意世俗的指点与眼光,虽然在伦理道德上令人不齿,但只要不负内心的热情与理想,自己的一生过的就是有意义的,而不是能用简单的成功或是失败来评判。
现在大多数所谓的励志鸡汤与人生导师,在本质上并不是真正要与稳定为敌。当个小公务员,朝九晚五、两点一线、老婆孩子热炕头是稳定,成为大股东、东奔西走、左右逢源、分分钟赚他一个亿何尝不是另一种稳定?只不过人生赢家比起凡夫俗子来说拥有更多的金钱与权力而已。
归根结底,我们都只不过是在滚滚红尘中追逐着满地的六便士,这并不可耻,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活也都有不同的期许和理解,既然如此,凭什么能大言不惭地断言别人的稳定是在浪费生命,自己的努力就是无价之宝呢?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5最后这段看得想哭,咋回事。
不用罔顾其他想法,确实,很多人都明白要勇敢追求月亮。
但是,难道追求月亮才是一条美好有意义的路吗?
对于不同阶层的人们来说,这个月亮也是不一样的吧!
还有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心中有何月亮。难道他们活的就没有意义了吗?
可怜的是,斯特里克兰如若最终没有出名,他是否就更可悲?现实中有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找不到他的月亮,也实现不了,还要一再的折磨自己,我觉得,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去找寻那盏月亮吧!
毛姆写作的客观角度,一直不深不浅得了解斯特里克兰的那些故事,确实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最后,作者那段话,让我很感动。
对于不在一个世界的人,你甚至无需让他们多了解你一个眼神。这正是我所缺的,我一方面在乎外界,一方面又鄙视着外界对我的任何反应,因为我有时很怕社交。做一个客观的中立人真的很难,做一个不在乎外界想法的人更难。如何真正得朝向自我内心,是我要解决的问题。
此本书中,了解了很多人性,不一定毛姆说的都一定对,但是很是让人深思,下本是否要开始看人性的枷锁和面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