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时间:2025-04-15 00:02:04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鸟的天堂》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

1、认读1字。

2、能说出“我们”两次去“鸟大天堂”看到的景象。

能力:懂得大榕树为什么是鸟的天堂,并能把理由简要地写出来。

思品: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是鸟的天堂;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鸟的天堂的特美丽,大榕树成为鸟大天堂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大榕树成为鸟大天堂的主要原因。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这节课我们就随巴金爷爷一起去鸟的天堂、

二、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写了哪些景或物?

2、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部分?说一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三、质疑激趣,变序导入

1、作者2次去鸟的天堂,不同时间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一棵大榕树。第二次:众鸟欢闹)

2、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尤其是第二次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发出了怎样的感叹?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说一说。

3、质疑:读一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出示: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4、存疑:这些问题通过读书去解决。

四、感受榕树特点,体会静态的美

1、读一读描写大榕树的段落,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大、茂盛)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画、思、议

3、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重点理解课文7、8自然段)

4、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大榕树的静态美。

五、释疑,感受众鸟欢闹的动态美。

1、释疑: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朋友说这就是鸟的天堂,我看到的是大榕树,没看到一只鸟。

2、所以第二次经过时作者说我的眼睛骗了我。

3、引入: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4、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11、12自然段体会鸟儿欢乐的场面。

5、有感情的朗读。

6、释疑,你怎样来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全文,提问:为什么说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树 大 独木成林

茂盛

生命颤动

鸟 欢 鸣叫飞扑

应接不暇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南国风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品读重点词句,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的静态美和众鸟纷飞的动态美。

2、了解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品读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榕树的静态美和鸟儿的动态美。

2、了解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生通过图书、报刊杂志、网络收集有关鸟的天堂和大榕树的资料,并预习课文,提出自己认为值得研究的一两个主要问题。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师生合作,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疑,了解学情,确定目标。

1、揭示课题,引疑:

初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估计学生会问:“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儿?为什么把那里叫做“鸟的天堂”?那儿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2、了解学情:

通过课前预习,你还发现哪些问题?(学生自由畅谈)

现在,你已经弄明白哪些问题?是怎么弄明白的?(生展示课前准备资料和预习成果,师根据学情简介作者和鸟的天堂,存疑)

3、确定目标:学习就应该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根据课后问题的提示,结合课文的特点,你认为学习《鸟的天堂》,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哪几个问题需要重点研究?(师生讨论,筛选并确定学习目标和研究重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向计算机请教。

二读: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读: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边读边想:课文可以怎样分段?理由是什么?

三、自学汇报,巩固字词,理清脉络。

1、指名分自然段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先听打生字,再扩词比赛,然后说说“缝隙、应接不暇”等词中带点字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说整个词的意思。

3、说说分段情况(鼓励不同分法,以下按四段分法研读课文)

四、完成检测练习,并反馈矫正。

五、学生自我小结,师作简要概括。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桨、桩、暇”三个字;会写“颤、暇、抛”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鸟的天堂”的美景,产生喜欢、向往之情。

3、有感情朗读7、8两个自然段,学习“抓住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的方法”,感受“鸟的天堂”静态美。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朗读7、8两个自然段,学习“抓住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的方法”,感受“鸟的天堂”静态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了解“鸟的天堂”

1、齐读课题。

(1)“天堂”是什么意思?它象征着什么?

(2)看题目,猜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 ……此处隐藏28189个字……读第一段,感受、欣赏河面环境的幽静和景物的优美。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结尾句)

2、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朗读

3、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二、学习第二段

1、作者描写的大榕树有何特点?

2、理解句子: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榕树子是明亮的原因是什么?颤动?为什么会有这种新生命在颤动)

3、面对这样一株大榕树,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什么赞叹?(啊!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指导朗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5、大榕树枝繁叶茂,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可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这是鸟的天堂吗?第二天早晨,作者又经过鸟的天堂,看见了什么?

三、学习第三段

1、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来到了这里。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应接不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再次欣赏那热闹的场面吧!

自由地读读课文,可以坐着读,可以站起来读,可以找伙伴一起读,也可以请老师和你一起读!

2、指导朗读2、3、4句,注意第二只、第三只要紧凑。

3、导读:作者继续拍掌,无数的鸟从榕树丛中飞了出来,这么多的鸟声,这么多的鸟影,作者有什么感觉?理解应接不暇。

4、作者终于看见这数不清的小鸟了,原来对于小鸟们来说,这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就是它们的――(天堂)啊!果真名不虚传。

5、读一读课本上写鸟的句子。鸟儿真多呀,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课文中那个词说明这一点?联系上下文解释

6、面对这奇妙的景色,作者不愿离去,从心底发出赞叹。

7、小结:作者写大榕树的美丽抓住了它的枝、根、叶,也就是事物的静态来写的,(板书:静态)而写鸟则抓了鸟的活动变化,也就是事物的动态来写的,(板书:动态)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像作者一样舍不得离开鸟的天堂。

四、感情朗读。

请同学们选一段你最喜欢的课文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

1、课文写了作者先后两次赴新会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去的时间不同)

2、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

六、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鸟的天堂。要想更多地领略南国风光,就请大家去读读巴金先生的《旅途随笔》。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15

[课文简析]

“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市天马村,村外有条天马河,河中有个小岛,岛上有棵500个左右的古榕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蓊蓊郁郁,远看,像是横卧江心的绿色小岛;近看,仿佛是飘浮水上的苍翠树林。在这棵巨大的榕树上,栖息着各种各样的鹭鸶。每当晨曦初露,晚霞映照,这里群鸟飞翔,一片啁啾,潋滟的水色,婆娑的树姿,翩飞的鸟影,构成极壮观的奇景,称之为“鸟的天堂”。

文章《鸟的天堂》就是作者于1933年6月去南方游时所写的,收集在《旅途随笔》一书中。书中有一段是这样叙述的“南国的风物显得一种梦幻般的美丽,也许是因为上海的生活,给我留下的阴影太多罢。”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想到《鸟的天堂》是通过赞美南国的风光,抒发作者暂时摆脱生活中的阴影的舒畅心情,同时与旧中国黑暗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抒发作者对光明、理想、自由执着的追求与向往。

[教学目标]

1、 认识大榕树的美丽和奇特,感受南国奇异和美丽的风光。

2、初步感受作者对光明、理想、自由的执着追求与向往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过双休日由于还有好很多作业没有做好,而被爸妈关在家里做作业的经历吗?那个时候,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看来大家人虽在家里做作业,心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渴望早点把作业做好,渴望到外面去玩,也就是说在你没有做好作业的时候,向往自己已经做好了作业;在你没有自由不能去玩的时候,你却向往着能到外面自由自在的玩。是吗?

那么当你把这么多作业做好以后呢?

好!闲话就聊到这儿,我们开始上课吧!

二、研读课文第二段,披文入情。

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讲到“鸟的天堂”课本中指的就是——?(大榕树)。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到广东新会去看一下这棵大榕树。看看它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把课本翻到70页,集体把第二大段来读一下。

1、 朗读第二段。

2、 交流:你读出了哪些?

(我读出了:这是一棵高大、美丽、枝叶繁茂等等的大榕树。)这样的一棵大榕树,你觉得怎样?能联系课本来说吗?

(生命力强、旺盛)对!你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们集体再把这个小节来读一下,注意读的时候要把全部的生命力展示出来。

3、 有感情地朗读第八小节。

作者笔下的这一榕树描写地多美啊!这么一个有朝气、有生命力的地方,实在是太令人向往了!

作者在写这篇优美的散文之前,还曾经写过一篇长篇小说《家》。老师选了其中的一小节出来,供今天大家共同来欣赏一下。

三、感知材料,体会感情。

1、 默读材料。

2、 讨论:你从这里读出了些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3、交流得出:文中的主人公非常寂寞、痛苦、向往自由等等。对,文中的主人公不但寂寞、痛苦、而且还受到封建大家庭腐朽的旧礼教的约束和毒害。所以,主人公非常向往自由,渴望得到自由,恨不得生了翅膀飞出去,但却被阴暗的房间关住了,一切追求与向往都得不到实现。

讲到这里,再让我们回到课本上来,再把第二大段有感情地来读一遍!看看这一次朗读你会读出了哪些新的东西?(结合课前的谈话)

四、对比感知,揭示中心。

1、 朗读第二大段。

2、 学生再次交流讨论。(教师作适当引导)

(可以看出作者把大榕树描写得这么美、这么充满生命力,其实是作者自己对美的向往,对生命力和自由的向往。等等)

3、 教师总结。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