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深入学习了活动单导学案后,我为学生设计这样的活动方案:
活动一:读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读准新词并思考: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活动二:讨论,品味妙言
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又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在小组内读一读谈谈感受。
活动三:表演,实践演练
分角色表演剧本,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剧本的特点,也可以锻炼表演能力。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情境的渲染还不够到位。在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脱离书,所以制约了学生表演的发挥。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觉得谁的功劳最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今天是实习老师马井建讲的第十二课《半截蜡烛》,这是一篇较短的剧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勾起大家的阅读兴趣。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值得学习的是,实习老师的内容准备很充分,PPT制作非常有特色,特别是在图文并列的那几张,制作精美,给人以视觉享受。在开头,老师导入剧本的学习,让同学能更为具体的了解剧本这一特殊题材;在讲解文章中,注重重点词的说明;在课程接近尾声时系统回顾课本内容;最大的亮点在于通过文中人物的颁奖词来塑造人物性格,很有新意,根据我的观察,学生们对这一点也很感兴趣。
但是,课程进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展示二战照片时,我个人觉得画面相当血腥,不应该过于清晰地展示给五年级的学生;第二,课程讲解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不应该让同学们读一遍就可以了,需要给他们一些时间来进行记录;第三,有些内容,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大意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或回答,但是实习老师却直接呈现出来,缺少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最后一点,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纪律问题。
本次的课程整体上还是很不错的,需要实习老师更较注重课堂的实际学习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4《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并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到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仅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 ……此处隐藏9787个字……这篇课文,我认为学生读过几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能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我这样来实施课堂教学:
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了解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他们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个性得到了张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伯诺德夫人说的话:“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时,引导学生应如何读,重读哪个字,只要言之有理,都正确。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品读全文。
我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虽然课堂中也创设了许多情景,但自己有牢牢地把学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忽略了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课堂上,总是“情不自禁”地引导学生陷进自己的预设中。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2、课堂上的时间把握不准,容量过大,所以,省去了一些环节,显得课堂不太完整。
3、在课文的分析上,挖掘得不够深,导语的设计也过于简单,没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认真思考教学过程的设计,我认为在上到德国军官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的时候,应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
这个时侯孩子们肯定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官必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又不得不动蜡烛的脑筋,真是难办啊!
在他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这时候教师再适时的向大家像说故事一般的讲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实文章只是截选了杰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认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来的精彩得多,故事写得更加紧张,相信经过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们一个个都会佩服起杰奎琳来,都夸她真是个镇定的小姑娘,都自叹不如,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一些新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4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剧本大家都听过,但是却不是很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体裁。在介绍剧本的时候我引入现在的演员是怎样通过银幕给观众呈现的逼真的生活状态。剧本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基础,然后通过旁白,语言,舞台效果等等来充分展现人物特点与剧情发展。同学们的理解力很强,都能很好的掌握。
在本文中主要涉及两个重要的剧幕。第一个剧幕讲的是伯诺德夫人和孩子们一起藏蜡烛和表决心:为了保护这个秘密而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自己的生命。初步了解杰奎琳和杰克,以及妈妈的的性格特点。同时体会旁白在剧本中的作用。同学们进行了表演,在表演中,同学们基本能够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但是可能在选择演员角色的时候,现场氛围有点太热情,导致一开始的时候,好几个同学没有进入角色,没有把当时严肃的感觉演出来。所以在第二次表演的时候,我着重强调了一下,在第二次的表演中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第二个剧幕中,也是本课中最重要的角色表演,这是一场真正的斗智斗勇,一次次的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和德军展开的内急外稳的的战斗。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他们表现出了机智勇敢,最可爱的杰奎琳,利用自己的聪明可爱,博得少校的喜爱,并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也保护住了情报的完整。
好的表演永远是基于对剧本的透彻把握上了,为了能把剧本演好,同时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一开始我就把课时安排告知,同学们喜爱表演,所以为了能够表演,他们也在课堂上做了一些努力。所以在第二课的时候,很多人踊跃举手进行参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同学们都进行了表演,觉得这是挺失败的地方,不过总体而言,每一组上台表演的同学都有进步。基本上能在上一组的不足中得到弥补。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品读全文。
课文需要调动情绪,需要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才能体会到文章背后的人物性格。
在教学《半截蜡烛》中,当我上到德国军*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的时候,我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真是一个棘手的形势!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必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又不得不动蜡烛的脑筋,真是难办啊!
孩子们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都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能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时候我适时的向大家像说故事一般的讲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实文章只是截选了杰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认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来的精彩得多,故事写得更加紧张,于是经过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们一个个都佩服起杰奎琳,都夸她真是个镇定的小姑娘,都自叹不如,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文章本来到此已经学完,我又追加了一问:“难道仅仅是小姑娘一人的功劳吗?”这一问引导学生回顾了全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全盘思想和合作意识。
我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