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5-10-31 10:51:09
诗歌的教学反思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歌的教学反思1

《绝句》这首五言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色图。这首诗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寓情于景,显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机和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情。反复诵读此诗,给人一种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带着对这首诗的喜爱,我饶有兴致的开始了教学。

上课伊始的“说说关于春的成语”比赛一下子将气氛领了上来,孩子们似乎进入了春天的世界,一双双小手高举过头,一种“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整个教室。

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在游戏导入,激发兴致后,又紧接着让孩子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想想哪句古诗最能让你感受到春天来了。孩子们在小组里面大声的朗读着,说着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热闹。“我觉得春风花草香这句诗最有春天的感觉,因为春风一吹,花儿都开放了,草儿也从土里钻了出来,探出脑袋张望这美丽的世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觉得这就是春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呢?”“很高兴,很欣喜!”“那你能将这句诗大声的朗读出来吗?”“能,……”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在孩子们个性化的解读中,我完成了对本诗的教学。让孩子们的自主、自由的解读代替老师的枯燥乏味的解释,但同时又从孩子们的回答中给予指点引导,并进行朗读的指导。

或许是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或许是孩子们的表现很好,或许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本堂课孩子们和自己的状态、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富有诗意的春天。

诗歌的教学反思2

大班语言:故事《新朋友》

活动目标:

1、培养专心倾听的能力。

2、理解故事内容,能积极参与故事讨论。

3、乐于认识新朋友。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激发幼儿主动复述故事的欲望,培养幼儿高自控性和高兴奋性。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能积极参与故事讨论。

活动难点:理解故事内容,能积极参与故事讨论。

活动准备:亲自故事《新朋友》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说说暑假认识新朋友后,要怎样保持联系。

2、出示幼儿用书或电子用书,讲述故事《新朋友》。

3、提问:

(1)进进喜欢上幼儿园吗?为什么?(喜欢,因为他升大班了,还可以见到小朋友)

(2)阿森长得怎么样?(黑皮肤、卷头发、圆脸)

(3)进进喜欢新朋友吗?他们一起做了什么事情?(喜欢,他们一起看照片、玩游戏)

(4)进进怎样和好朋友小新保持联系的?他们互相了解了什么?(他们用电子邮件联系,互相了解新学期的生活)

(5)如果你的好朋友搬了家,你用什么办法和她保持联系?(自由回答)

4、幼儿自我介绍。

5、请幼儿带一些喜爱的玩具或图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分享。

诗歌的教学反思3

本学期高一级语文课采用与新课标要求相配套的粤版语文教材,讲授必修1、必修2两册课文。这两册课文各有一个诗歌单元,占课文篇目的四分之一,说明编者很重视在学生进入高中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作为老师应该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合诗歌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美好情感。在讲授两个诗歌单元时,我花了不少工夫,力求使学生能够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能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读懂难度不大的诗歌。由于必修1的单元是古诗,必修2的是现代诗,合起来谈面子铺得太广,故这里简单汇报我在教现代诗歌单元时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诵读指导,增强感受能力

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诗歌教学尤其要从诵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在教现代诗单元时,充分注重学生的诵读。一方面向他们讲清楚诵读的重要性,引起他们的重视,一方面循序渐进指导他们掌握诵读技巧。针对学生对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比较陌生,读起来并不习惯这个实际,我给学生提出一个诵读与感受

同步进行,边诵读边深化感受的四步诵读标准:一要放得开,读得起来,读出气氛;二要读出轻重缓急之节奏,结合必修2《点击链接》中关于诵读技巧的《朗诵的要领》进行指导;三要读出感情,发挥想象,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氛围,酝酿并表现真正的感情;四要读出意境,结合对诗歌风格的理解,读出或雄壮(《致大海》)、或平和(《我一无所求》)、或明朗(《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或宽厚(《黑八月》)的感受来。我反复跟学生讲解诵读跟感受力能够同步进行互相促进这个道理,经过动员,学生读的热情提高了,对诗歌的感受力也提高了。

在“读”的指导上,我还把它表述为读——朗读——涵咏——美读四个层级,而以美读为指归。“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毕竟诗源于歌,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必须引导学生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加深对诗歌的体会。

闻一多的《死水》是他诗歌“三美”主张的最成功试验,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气氛、情感、景象融为一体,有一种和谐、优雅的音乐美;戴望舒的《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虽以散文笔法为诗,却自有自然流利的节奏;即使是外国诗,也有译者把它译得节奏明晰、音韵讲究,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我引导学生对诗歌中音步(音尺)

进行划分,把韵脚的韵标示出来,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对诗歌音乐性的认识。

二、准确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高中生中有极少数人颇为喜欢诗歌,他们摘诗抄诗玩味诗(不一定读诗),却难以说出所喜爱的诗歌的妙处。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双桅船”“岸”“风暴”“灯”等并不是一些普通的事物,而是诗人自身、与诗人密切相关的事业、时代风云、对光明的向往等的写照,它们共同把诗人复杂的心态和情味细腻的表达了出来。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又如徐志摩《再别康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草”这一意象,把徐志摩对康桥深切的依恋之情自然的表达出来,具有诗人 ……此处隐藏16012个字……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现”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饮湖上初晴后雨》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天门山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诗歌的教学反思15

课堂教学中,每走一个环节,我都在心中问自己,学生在此环节上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成功之处:

由于做法简单,学生自觉参与读背,堂上书声琅琅;由于教师完全不讲,在“聪明的孩子会在网上自学成才的”激励下,学生学得很认真,很有新鲜感,很有成就感。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明诗意、入诗境环节中,我先从整体入手,感知秋景,让学生画出曲中描写秋景的词语,再到部分,抓关键词语“残、寒”,通过比较,“残阳”“残月”“残霞”及拓展有关乌鸦的诗句,感悟秋日黄昏的萧瑟、冷清,感受作者当时那悲凉、孤寂之情,以及作者用词之精妙,并且通过读出情感、想象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交流,与作者沟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

在学生的讨论互动中,能力低的学生可以说出:“我知道课文讲的景物是山、水等”,中上生道出:“诗中描写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作为拨动作者内心那根琴弦的“一点飞鸿影下”,我采用了以读为主,读出飞鸿的高、快、远,读出秋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曲的最后两句,是作者的美好向往,那一幅多姿多彩的秋之画卷,是作者心中向往的乐土,也正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读白,我紧扣画面颜色的丰富多彩,让学生读出缤纷斑斓的秋之画卷,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概括多彩的画面,并积累四字词语,并运用于以后的习作中,工具性较突显。

同样是秋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光比较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此时,我拓展白朴的个资料,使学生明白作者是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萧瑟冷清之处,去寻找那充满生机的乐土,

再有合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学生有自信;通过生生交互,老师基本不用讲,便可以得出诗的大意,比课前太多的预设,教师百般牵引强!

我在教学上还采用了比较阅读,我选用了被誉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找异同,从题目到用词,相仿的地方甚多,这两首元曲,我重在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异同,感悟出“文章因情感而产生”,不同的心境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品,即使在所选取意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也会因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文学作品,我想,这点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不足之处:

在感悟“残”字时,虽然通过比较“残阳”、“残月”、“残霞”,虽较为成功的让学生感悟到了中国汉字的奇妙,感受出了当时的意境,但我认为还不够,应再往下拓展,还有“残年”、“残喘”、“残照”等词语的理解,这样对“残”的理解会更深刻。但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想像时间,入境不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感悟,是悟不到作者笔下的情的。

另外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以读意会,不排除有小部分学生在别人讲的答案中死记硬背,学生的潜能也许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在指导背诵时,应让学生看板书,两幅画面对比背诵,加深印象,指导表达手法: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缺少练笔的训练,因时间关系,作业仿写《天净沙·秋》,春、夏、秋、冬任意一个季节均可。(要求:抓住季节的景物特点,表达出你的心境。)无法在课堂上练笔,检查、展示。

总而言之,有得有失,但我认为是得远远大于失。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自主探究,效果会比老师精雕细刻地讲更好。

《诗歌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