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5 00:03:48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1

《草原的早晨》中的语句感悟 共饮一杯

昨天上午第一节课,重点指导孩子对这篇课文的朗读,我把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的朗读权力放给了孩子们,不是我教给他们怎么读,而是让他们认为这些语句你应该怎么读!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讲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呀,从低年级就应该开始训练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这节课我就试着做了,结果让我收到了一份喜悦!

如:“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我引导:“你读了这句话,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该怎样读?”有的学生说:“我看到美丽的花儿醒了!”有的说:“草儿也醒了,伸了伸懒腰!”有的说:“我听见羊咩咩地叫了!”“是呀,那你就读读你眼中刚醒来的草原吧!”孩子们自然把“醒来了”读得各有各的特色!

有了上面的例子,当读这一句时“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时,孩子们好象知道该怎么读了,我说,当你读这句话时,就把你看到的,感受到读出来就行,练了一会,他们读得还令我满意,(包括中下生)问起他们为什么这样读时,他们兴奋极了,“我看见羊都往外挤,咩咩地叫,我知道小羊高兴,就这样读了!”“我看见大草原了,小羊撒欢往外跑!”几个学生说完,真的象小羊一样,挤出教室门外,嘴里还咩咩地叫着!

剩下的内容孩子们自己就这样解决了,我也上得很轻松,再不象以前那样这样引导,那样引导,最后还气得你半死,总还觉得他们没读到位!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教学用具:

光盘、录音歌曲、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

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

齐读课题。

二、看图感知

看!(播放光盘)

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三、初读课文

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

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

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四、细读训练

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

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

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

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

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

齐读

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

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

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

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

(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写字教学

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

1、认读生字卡片

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

2、这堂课我们学习两个生字“动、牧“

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习新偏旁。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1、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2、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3、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4、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原新

2、指名认读。

3、仔细看光盘上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生字的结构安排。

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

“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平撇,“原”里面是“白、小”。

四、作业

1、练习描红。

2、各自练习书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挂图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课文阅读分析中,我紧扣了一个“情”字:

一、在导入课文时,激发动机——入情 ……此处隐藏11298个字……生们看图练读,读好象声词“啪!啪!”,讨论理解“打破”,“黎明”,“宁静”等词语的意思,感受草原的“宁静”。虽然同学们的感情朗读的韵味越来越浓,可我总感到还不够。于是,我让大家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又是什么声音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

“喔!喔!喔”响亮的公鸡啼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小鸟的歌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笛!笛!笛”汽车的喇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丁铃铃!丁铃铃!”清脆的铃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刷!刷!”清晰的扫地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嘀嘀嗒嗒!嘀嘀嗒嗒!”一阵大雨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

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的重要方法。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把学的东西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一个个例子互为补充,丰富了常识,开阔了视野,加深了理解。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14

谈到语文课的“八字宪法”——听说读写字词句段。这几天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不追求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地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本课,我注意紧扣字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借助媒体,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春天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取得了教好的教学效果。

一、抓基础。

一年级的孩子,我注意加强句子教学,帮助孩子建立句子的概念。读了一句话,明白这句话讲的是什么。例如:课文第二段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

我先让孩子们读这段,这段一共几句话?(2句)先读读第一句,这句话讲的是什么?(羊儿)羊儿怎么样?(羊儿涌出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再读第二句,这句话讲的是什么?(牧民)牧民怎么样?(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

别以为这是多么简单的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要知道这句话讲的是什么,不简单。就说第一句吧,第一个孩子回答:“讲的是草原。”再读,第二个孩子回答:“讲的是圈门。”再读,第三个孩子回答:“讲的是羊儿。”多么不容易!要是没有经常性的这样的训练,孩子们是不容易懂得句子的意思的,当然将来也就不可能较好地读懂段落,理解篇章。

二、品字词。

师:“一只只”是几只?

生:有几只。

生:有好多只。

生:也许有几百只,上千只。

师:是的。“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你知道了什么?

生:好多好多的羊儿从圈门里挤出来。

生:羊儿跑得很快。

生:它们边跑边跳,冲向无边的草原。

抓住“一只只”“涌”体会羊儿很多;“蹦跳着”感受羊儿出圈的欢快之态;“奔向”感受羊儿迫不及待地投向大草原的样子;“无边”体会草原的广大。

三、抓朗读。

还是刚刚那段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一生读)

师:羊儿好多啊!草原好大呀!谁再读?(一生读)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好多的羊儿,跑得很快很快。

生:铺满新绿的草原上,白色的羊群在奔跑。

师:是啊,铺满新绿的大草原无边无际,白色的羊群涌出圈门,蹦跳着,奔跑着,多美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生齐读)

通过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并把想象中的画面以读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四、促想象。

(第三段)

师:小朋友都读得很流利,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小朋友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你好看到草原上的什么?(师读)

生:我好象看到很多羊在草原上跑。

生:我好象牧羊人在唱歌。

生:我好象看到羊群像一朵朵白云在飘动。

孩子们想象得多好!我的朗读不一定有多声情并茂,但我给了孩子们想像的空间与时间。孩子们建立了一定的语言表象,透过文字,他们看到了一幅画,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图。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可草原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了,农村孩子亲眼见的机会可以说不可能(我们老师也不一定人人见过),这就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借助文本的朗读来体会。因此,我借助网络准备了草原风光图及跟课文基本相符的视频资料。把学生带进情境,读中去感悟。

教学伊始,我先让孩子们在我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图片。这两次感知,一虚一实,前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后者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印象,缩短了草原和学生的距离。

贴近了草原,再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出草原的美丽和热闹就不再是个难点。《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呀,从低年级就应该开始训练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这节课我就试着做了,结果让我收到了一份喜悦!如指导朗读“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我引导:“读了这句话,小朋友似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美丽的花儿醒了!”有的说:“草儿也醒了,伸了伸懒腰!”有的说:“我听见羊儿在羊圈里咩咩地叫着!”还有的说:“牛儿马儿也醒了,牧民们甩着鞭子准备去放牧。”……孩子们真棒,真正体会到醒来后的草原热闹的情景,我赶紧趁热打铁:“是呀,那你就读读你眼中刚醒来的草原吧!”孩子们自然把“醒来了”读得各有各的特色!

再如,当读“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这一句时时,孩子们好象知道该怎么读了,我说,当你读这句话时,就把你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读出来就行,练了一会,他们(包括中下生)读得还令我满意。问起他们为什么这样读时,他们兴奋极了,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我看见羊儿都往外挤,咩咩地叫,我知道小羊高兴,就这样读了!”“我想,羊儿一个晚上没吃东西了,肚子早就饿了,现在一定急着出圈门,到大草原上去吃鲜嫩可口的小草。”“我看见大草原了,小羊撒欢往外跑!”几个学生说完,真的象小羊一样,挤出教室门外,嘴里还咩咩地叫着!

第三自然段图文对照,找一找“羊群”与“白云”的相似点,认识这种打比方的方法。“回荡”一词理解有难度,我借鉴了“精彩片断”里老师的教学手法,借助音乐听中感受,从而理解,解决难点。

教完了这一课,我感受颇深: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真是不可低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还会继续尝试放手,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