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花未眠》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花未眠》教案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情况。
2、学习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触景生情、即事明理的艺术特点。
3、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揣摩重要词语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是一篇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随笔散文。散文讲究触发和感悟。我们应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与作者对话的本领。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含义蕴藉,我们要多读。
2、自读质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全班共同研究。培养同学们的归纳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引入
“一花一木一世界”,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自己的智慧在诠释着自然,解读着自然。北宋词人苏轼半夜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写下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样的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日本作家他又是怎样在解读着凌晨四点的海棠的美的。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生于大坂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时父母、姐姐、祖母相继去逝,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去逝了,给他终生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他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共写了五百多部(篇)小说,以中短篇为主。代表作是《伊豆的舞女》、《花的圆舞曲》、《雪国》等。1968年,他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一)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教师朗读,学生自读,听朗读录音等。
(二)在学生对课文基本熟悉的情况下,由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提出疑问,并引导学生解答这些问题。
问题大致有这些:
1、作者写作本文是由哪一件事触发了情思?作者是怎样在强化自己的动情点的?
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动情点在文章的开头,占据显要的位置。并且指明了动情点。本文先用标题“花未眠”指点,还用一句话直接点明“情缘”:“花未眠这么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作者还着意描写这一点。“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还尽力映衬这一点。用其它的花来衬托。
2、如何理解“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共同讨论后明确:“哀伤”引人注目。海棠本是无情物,“哀伤”从何而来?这是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把作者的感情“嫁接”到了海棠身上。好像是海棠花因凌晨盛放而无人喝彩会感到哀伤,作者于海棠花的美丽形象中寄寓了深沉的美学思考。
3、文中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一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死亡。”是否可以理解为作者害怕进步吗?
共同讨论后明确:不能这样理解。他仍在说:“我相信还在进步”,他不是害怕进步,而是以他的话来说明人对美的感受是有限的,优秀的艺术家也不例外。
4、如何理解自然美的无限性和人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可以各抒已见。
5、如何理解“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这是反复需要陶冶的。”这句话。
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用议论句表达美学见解。作者早就知道“在夜间是不眠”的,但只有这一次凌晨四点的凝视才让作者真正地感到自然之美。因是偶然发现,所以说是“邂逅”所得。这说明发现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与“亲近所得”对应的是“凌晨四点的凝视”,这句话指出了发现美的途径。“反复陶冶“是偶然得之的基础。美感需要长期有时是一生的积淀。这三句话指出了审美的机遇、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基础,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美学见解。
6、理解“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学生自由而充分地发表自已的见解。大致是:真花随处可见,人们司空见惯,往往疏于观察。艺术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之美,引起人们的留心和观赏并从中领略自然之美。作者提醒人们,留心欣赏真的花;作者特别提醒文学艺术家,要认真观察自然,否则只能创造出拙劣的作品来。
7、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共同讨论后明确:从一朵花联想到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8、理解“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收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共同讨论后明确: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
(三)我们连接动情点、启悟点、升华点,接通感悟线,就可以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和作者的对话。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发现哀伤之美(触发)。
-------真正发现一朵花是难能可贵的,为此要活下去(动情);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感悟)。
壁龛里的一朵插花引起作者凝视注视(触发)。
-------艺术美往往不及自然美,却往往更加引人注目(感悟);
-------艺术家应领导追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感悟)。
第一次发现岚山之美(触发)。
-------只有独处静观才能真正发现自然之美(感悟)
-------艺术家要以高尚的写实精神,师法自然,创造反映自然之美的真正艺术(主旨)。
《花未眠》教案2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川端康成以及他的相关作
2、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从而引申开去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借助文本进一步提高散文的认识鉴赏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一些美学知识,理解美与审美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主题,把握作者写作的目的
2、鉴赏文本的语言,重点体会文章精彩句子的内在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文字资料、朗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美”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我们不是常常深感生活平淡乏味而赞叹作家、艺术家笔下的美景吗?我们不是常常神往于迷人的如情似梦的桂林山水、神奇雄壮的 ……此处隐藏32058个字……。
生3:作者因一朵午夜绽放的海棠花而感悟审美的问题,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能伴随年龄而增长。
生4:作者发现深夜海棠花未眠,使他对美的感受有了新的认识。
……
教师归纳整理:作者从凌晨发现花未眠写起,引导读者思考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文章具有启发性,以“海棠花”“小狗”“晚霞”这样的形象来阐述自己对美,对感受美的认识。
(2)结合文章内容,探讨作者对美、审美的思考和认识。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显示:
①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
②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③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④文章描述罗丹与玛伊约尔不同的创作风格,有什么用意?
⑤第八段中,“我”为什么“吓了一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⑥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是为了说明什么?
⑦岚山作者去过多次,为什么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学生精读课文,思考问题。同桌之间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解决。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如小组有难以解答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共同交流解答。
学生明确:
①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可从上下文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
②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
③“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④文章引述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之美”。
⑤“我”“吓了一跳”是因为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样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
⑥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⑦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只有两相邂逅,电光火石之间,才会产生动人的情怀。所以岚山去过多次,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教师总结:未眠的海棠花引发了作者对美的思考和认识: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欣赏自然美,可以欣赏真的自然,也可以欣赏成功的艺术作品,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彼此融合、相得益彰,同样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美,好的艺术作品同样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发现美是需要机缘的。
2.了解把握文章的写法。
这篇文章写法较特殊,你能稍作说明吗?
学生思考回答。
生1:文章由此及彼,由海棠花未眠谈到审美的问题。
生2:以小见大。
生3:深入浅出。
生4:语言素雅恬静。
生5:格调高雅,韵味深长。
……
教师总结评价:大家谈得很好,概括得很精当。
五、质疑、解疑
教师: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提问。
学生提问。
教师视问题的质量、代表性、难易程度,决定由老师还是学生来解疑、释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2.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3.文中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死亡”是否可以理解为“画家雷诺阿害怕进步,因为进步就会让他更接近死亡”?
4.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是因为画中花比真花更美,更值得仔细品味,这样理解对吗?
5.作者能感受到未眠之花的美,感受到岚山的美,是否在暗示我们,只要独处或人少,真正仔细观察它们,就会发现从未有过的美?
6.如何处理自然美的无限性与人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明确:1.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头,但文章的内容却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作者其实要强调对“微不足道”的现象的“发现”与 “思考”。
2.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去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3.不能这样理解。画家雷诺阿临终仍在说“我相信还在进步”,画家并非害怕进步,而是以他的话来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优秀的艺术家也不例外。
4.这样理解不够准确。艺术是对自然美的反映,我们从艺术作品中可以领略到自然之美。
5.文中有“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等句子,从这些句子可知,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发现美需要机缘。
6.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应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六、摘句交流
教师提示:课前同学们已摘抄了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句,请你们把自认为最精彩的一句给大家读一读,并且说说为什么选摘它。
学生回答。
生1:“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作者深刻地领悟到,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要活下去”,才能感受到更多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美的珍视,对人生的坚定信念,令人遗憾的是,他最终仍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生2:“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这句话让我对美有了新的认识,自然美、艺术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作者是在切身感受京都晚霞的美景而不仅仅从艺术品中感受。
……
七、课堂小结
川端康成的文字,读来让人觉得素雅恬静。作者从海棠花未眠写起,思考美与审美的诸多问题。是的,自然美是永恒的、无限的,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尽情领略自然美,做一个满载而归的旅人吧。
八、布置作业
1.写一段话,谈谈你学习本文的收获、体会。
2.本文与前三篇文章写法有何不同,请试着比较一下,说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