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知道水的用途和重要性,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2、通过实践活动,创新感知污水通过多层毛巾过滤可以变干净。培养幼儿观察、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重点难点:
幼儿能结合自己的甚或经验在操作、讲述活动中创造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幼儿大胆思维创新的意识。
活动准备:
录象、装满脏水的容器、干净的空杯、笔、纸、毛巾、纱窗网、纱布、海绵、大个果冻盒。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
刀砍没有缝,枪打没有洞,斧子劈不开,没有牙齿也能咬。(谜底是水)。
2、幼儿讨论水有什么用: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发现大胆地讲述问题水给我们带来的用处。(水能洗衣服、浇花、养鱼、洗澡、洗脸、水能做汤、煮稀饭……)
3、扩展幼儿知识面:放录象,有关废水的排放和再利用。
4、幼儿想象思维,创新新的节水方法: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节约用水?(如:洗衣服的水冲厕所、洗菜、水果的水来浇花、关好水龙头、安装新型的节水器等。)
5、认识水的重要性:人类、动植物都离不开水,所以我们大家要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6、创新操作活动探索:探究实验水如何会变干净,出示一盆很脏的水,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使水变干净?
幼儿讨论:
(1) 我用纱布把脏东西捞出来。
(2) 我用海绵把水吸上来就干净了。
(3) 我用毛巾把水弄干净了……试一试,怎样把水变干净。
(4) 我把纱网放在空瓶口上,用果冻壳把脏水舀起来倒在上面,我发现水一下子就漏到瓶子里,但水还是很脏。
(5) 我把纱布放在空瓶口上,把脏水倒进去,瓶子里的水还是很脏,纱布上也有点脏。
(6) 我把海绵放在空瓶口上,把脏水倒在海绵上,流到瓶子里的水有点变干净了。
(7) 我把一条干净的毛巾放在空瓶口上,把脏水倒进去,水变干净一点但毛巾变脏了。
说一说,为什么实验结果不一样。
(1) 纱窗和纱布的"眼"太大,脏水一下子都漏过去了。
(2) 海绵"眼"小,能把水变干净一点。
水教案 篇2第一节 水在哪里
1.我们周围的水以不同的形式分布与海洋,陆地,空气和生物体中,其中,海洋水占重要部分。可利用的淡水有限,主要为浅层地下水,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水为淡水。
2.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物质,一般生物水的含量为60%以上.水母98%
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不同环境的生物对水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如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根系发达;
3.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为我们陆地带来了充足的水
水循环的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人能控制的环节:地表径流。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南水北调
水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
第二节水的组成
通直流电
1.水-----------------------氢气 + 氧气
(阴极)2 :(阳极)1
阴极: 用火柴点燃,生成淡蓝色火焰 气体体积多, 是氢气
阳极: 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气体体积少, 是氧气
从该实验中得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错误:水是由氢气(氢分子)和氧气(氧分子)组成的。
2.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在1标准气压下,沸点为100摄氏度,凝固点为0摄氏度。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小,体积要变大。
3.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如:水结冰;水蒸发;冰融化;泥水沉淀;石头粉碎。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如:水电解;氢气燃烧
第三节 水的密度
1.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公式:密度 = 质量/体积 ρ= m/v m =ρv v=m/ρ
单位:千克/米3 或 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ml=1cm3 1L=1000ml=1000cm3
水的密度:1克/厘米3 或 1000千克/米3
1克/厘米3的意义:1厘米3的水的质量是1克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A 同一种物质的密度是一个恒量,与体积和质量无关
B 不同物质的密度往往不同(也有特殊)
3 同一种物质,其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不同的物质,当体积相同时,密度大的,质量也大;
当质量相同时,密度大的,体积小
3.一般地,固体的密度比液体大,液体的密度比气体大。气体容易被压缩,所以密度容易被改变.
4.同一种物质,不论位置,形状,大小,质量如何改变,其密度都不变。可以用密度鉴别物质。
第四节 水的压强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特点:两个物体相互挤压;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
错误说法:A 压力就是重力 B 压力有时就是重力
正确说法:压力有时等于重力
2.压强: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它定量的描述了压力的作用效果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 = F / S F= P*S S = F / P
单位:牛/米2, 帕斯卡 或 帕 Pa 1 帕 = 1 牛/米2
1帕的意义: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3.物体受到的压强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增大压强的方法:A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增大压力
B 压力一定(增大),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A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
B 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
错误说法 : 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条件)
注意的题型: 对物体不同的切割; 几个物体相叠的情况
4.液体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测量仪器:压强计 原理: 根据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来比较压强大小,高度差大,压强也大。
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液体的重力和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内部压强 ……此处隐藏4047个字……么?”
幼:“水”
师:“你们真聪明,那有没有谁愿意告诉我你的手现在是什么感觉?”
幼:“很凉快,冰冰的”
师:“恩,老师的手也冰冰的,小朋友摸摸身边小朋友的手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再摸摸自己的小脸,有什么感觉?是手冷还是小朋友的脸冷?”
幼:“手冷”
师:“你们的小手为什么冷呢?”
幼:“我们刚刚摸冰的”
师:“对,我们的手刚刚摸了冰,现在冰吸收了我们手的温度变成水了。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水神奇吗?”
幼:“神奇”
得出结论:冰可以变成水。(在一定的温度基础上)
师:“恩,神奇水宝宝可真调皮,一会儿变成冰,一会儿又变成了水。可是你们猜猜如果老师继续加热水宝宝,它还会变成什么呢?”
幼儿猜测结果。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
幼:“想”
师:“看,老师前面的杯子。仔细看啊。”
教师演示实验:点燃酒精灯,将盛热水(水是有颜色的,这样便于幼儿观察)的烧杯放在三脚架上燃烧,要求幼儿观察水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水有了什么变化了没?那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烧开水、煮饭等)
师:“你们说水神奇不?”
教师小结:水还可以变成水蒸气。
三、欣赏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水还有什么神奇的变化?”
游戏活动:幼儿在太阳下做冰变水的实验。
家园共育:家长与幼儿一起探讨水的作用。
日常生活:了解生活中水的变化。
区域活动:
1、溶解组:“把盐、糖放进水里搅拌后,它怎么不见了?”
2、沉浮组:“把东西放在水里,有什么不同现象?”
3、流动组:“为什么小篮子装不住水?”
4、冲力组:“为什么把水浇在水车上,它就会转?”
水教案 篇7活动目标:
1、观察水和油混合时互不相溶的现象,激发探索的兴趣。
2、了解哪些物品可以去除油渍,开拓幼儿的视野。
活动重点:
幼儿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水和油是互不相溶的。
活动难点:
幼儿能在试验中操作,要发现油和水在杯子会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什么现象,并能得出结论。
活动准备:
1、幼儿初步认识了洗涤用品。
2、烧杯、搅棒每人一套;油、水、洗衣粉、洗洁精、蔬果净、洗手液、肥皂水、雪碧、盐个四份;每人一块有油渍的毛巾;连线标记卡。
3、制作课件:《小鸡和小鸭洗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提出问题:①教师:小朋友,桌上的杯子里装的是什么?(水和油)
②教师:那它们有什么用处呢?
2、既然油和水有那么多的用处,那我们来做个好玩的试验。小朋友想一想,把油和水倒在你们面前的杯子里,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测并做出回答)
3、幼儿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可以先倒入水,也可以先倒入油;可以油多一些,也可以水多一些,或者一样多,看看油和水在杯子里会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什么现象)
4、小结:水和油互不相溶,无论用什么方法,总是油在上,水在下。
二、基本部分
1、举一些常见事例,并播放课件《小鸡和小鸭洗澡》,引出生活中油和水互不相溶的现象,加深幼儿印象。提问:
①小鸡和小鸭在水里的时候,它们的羽毛怎么样了?
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小鸭的羽毛有一层保护油层,水不能侵入到里面,它们的羽毛一抖,水就从羽毛上滑掉了,所以小鸭洗澡的时候,身上干干的;而小鸡羽毛上没有这种保护油层,小鸡一到水里,羽毛就浸湿了,变成了一只落汤鸡。)
2、幼儿操作,感知能去掉油渍的物品。
①刚才小朋友说了油的许多好处,可是有时候油也会带给我们很多麻烦。昨天我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油滴在衣服上了,有什么方法来去掉油渍呢?
②出示准备好的实物,请幼儿说说哪些东西能和水溶在一起,并能去掉油渍。
③请幼儿清除毛巾上的油渍,得出结论:洗衣粉、清洁精、肥皂水等能去除油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洗涤用品。
三、结束部分
1、提问:小朋友还认识哪些洗涤用品?每种洗涤用品都有不同的作用,你知道它们的各自的作用吗?
2、给标记卡连线:每位小朋友椅子下面都有一张连线卡,上面是洗衣粉、洗洁精、洗手液、蔬果净,想想它们分别用来干什么,然后用直线和下面的水果、衣服、碗、手连起来。
教学理论依据:
水和油是孩子生活中很常见的物品,往往孩子都不在意,帮助孩子从身边平常的东西中寻找并发现科学内涵,从小培养孩子一双发现的眼睛。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从实际生活中取材。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出现什么现象,这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对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非常有利的。
在操作前,我请幼儿先猜测把水和油倒在一起会怎么样,我原先设计的是请幼儿猜测后要下座位记录猜测的答案,然后回中间交流,再下座位实践验证并记录,然后再集中交流。后来我觉得这样会让幼儿来回走动的次数太多,于是我就改成了集体记录,然后看看课件《小鸡和小鸭洗澡》,知道油和水互不相溶。我和孩子们总结经验,发现油总是浮在水面上的,最后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动手操作,感知能去掉油渍的物品。
整个活动活动上下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还是挺高的,如果把环节设计的更加富有童趣一点,更加新颖一点,这样或许孩子参与和表达的兴趣会进一步提高。
水教案 篇8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发现水可以发生变化。
2、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形式:分组活动――幼儿自愿参加
活动准备:糖、盐、果珍饮品、汽水、调料、凉白开水、水杯等
在探索实践中,使幼儿发现水的味道是可以变化的,并发展幼儿的味觉。
一、给每名幼儿一杯水,请幼儿尝一尝,闻一闻,水有什么味儿?
二、组织幼儿开展操作活动,请幼儿将水变得有味道。鼓励幼儿尝试各种材料。
三、请幼儿闻一闻自己的水有什么味儿?尝一尝是什么味道?并鼓励幼儿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四、请幼儿给自己的好朋友,调配出一杯好喝的饮料。培养幼儿的爱心。
孩子对水的味道可以说从很小就开始尝试了,但他们的经验还只是停留在各中果味汽水上。这次活动让幼儿对各种可以融于水的调料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不仅是喝出水里的各种味道,更重要的是从中体验到各种溶剂在水里融化的过程。从轻松的游戏中掌握科学知识是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程。